大名名吃有哪些?
″二五八"
"二五八"是大名县当地著名传统小吃,在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区富有盛名,深受广大食客们的喜爱。
大名县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一座有着辉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魅力古城,也是冀鲁豫大地上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素有“河朔重镇、北门锁钥”之誉称。解放后曾建大名市。1966年,周恩来总理视察大名。
除"二五八"名吃外,还有久负盛名的"芝麻焦烧饼、饸饹面、馓、鸡蛋布袋…"等等,数不胜数,大名府绝对是不可错过的"美食之都"。
二毛烧鸡
″二毛烧鸡"居邯郸“八大地方风味美食”之首。主要特点是透熟离骨,肉嫩且烂,咸香清纯,回味鲜美。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味道不变,经久不衰。
“五百居香肠”
创业于1821年。用料讲究,色泽纯正,条杆匀称,香味醇厚,肥瘦适宜,甜咸兼备,软滑利口,食而不腻,越嚼越香,回 味悠长,独具一格。而且经久耐放,就是炎夏酷暑也不腐不蛀。
郭八火烧
“郭八火烧”佐料齐全,制作精细,风味独特,层多且薄,每张上有二十五层至三十层,外表金黄油亮,呈现石榴籽状,吃起来皮酥里筋,焦香可口,味香诱人。
二毛烧鸡 芝麻烧饼,二毛烧鸡,五百居香肠,郭八火烧蜜三刀、马蹄酥、瓜子酥、栗子酥、捶糕、大金枣、开口笑、芝麻球、鸭蛋酥、莲花酥、雪花饼、金钱饼、羊角蜜等10多种,尤以蜜三刀最为有名。其配料有小麦粉、白糖、奶粉、鸡蛋、花生油、饴糖、芝麻、蜂蜜等,经繁杂的配方和程序精制而成,大多为油炸和烘烤制品。
大名县的名吃?
河北省大名县,在宋朝时是和都城开封相仿的“陪都”,被称为“北京”。明朝时为“大名府”,悠久的历史也孕育了多彩的“美食文化”。在当地比较有名的小吃是“二五八”,即“二毛烧鸡”、“五百居香肠”、“郭八火烧”。
“二毛烧鸡”用老汤加香料,草药煮制而成,香、嫩,口味较重,典型的北方口味。
“五百居香肠”,用瘦肉和肥肉搭配灌制,蒸熟晾干,牙口不好的咬不动,但牙口好的,放一片到嘴里,越嚼越香。
“郭八火烧”,刚刚出炉的火烧,色泽金黄,香气扑鼻,小小的火烧由薄如纸的千层面皮组成。走遍大江南北,再没有吃到过这样的火烧。
大名县的名吃?
河北省大名县,在宋朝时是和都城开封相仿的“陪都”,被称为“北京”。明朝时为“大名府”,悠久的历史也孕育了多彩的“美食文化”。在当地比较有名的小吃是“二五八”,即“二毛烧鸡”、“五百居香肠”、“郭八火烧”。
“二毛烧鸡”用老汤加香料,草药煮制而成,香、嫩,口味较重,典型的北方口味。
“五百居香肠”,用瘦肉和肥肉搭配灌制,蒸熟晾干,牙口不好的咬不动,但牙口好的,放一片到嘴里,越嚼越香。
“郭八火烧”,刚刚出炉的火烧,色泽金黄,香气扑鼻,小小的火烧由薄如纸的千层面皮组成。走遍大江南北,再没有吃到过这样的火烧。
大名县悠久的历史文化有多少?
大名府故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东南部的大名县。大名府春秋时代名"五鹿",宋仁宗庆历二年建陪都,史称"北京大名府"。清代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现在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黄河河沙之中。大名府故城始建于公元360年,城址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现存府城墙遗址和大街遗址。现在的大街乡大街村就是大名府故城的中心,故城遗址内的南门口、东门口、北门口、铁窗口四个村庄是当时府城的四个大门。
十六国至明朝都是中国北方重镇,大名府故城始建于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唐僖宗中和年间(公元881年—884年),为魏博节度使乐彦桢就西城外旧堤筑罗城,周长80里。至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对大名城廊进行了增修,改名为北京。当时主要是增修了内城和外城,修内城为宫城,周长1?83公里,修筑的外城周长为24?3公里。宫城南有三门:中为“顺预门”、东为“省风门”、西为“展义门”;东有东安门;西有西安门。至明洪武三十四年(公元1401年),漳、卫两河同时发大水,水位漫溢城墙,城沦于水中,淤泥土一丈多深,此城遂成为废墟。而后又迁修于艾家口,即今大名城。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因漳、卫河同时泛滥,府城被淹没。
唐僖宗中和(881年—884年)年间,为魏博节度使乐彦桢就西城外旧堤筑罗城,周长80里。至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对大名城廊进行了增修,改名为北京。至明洪武三十四年(1401年),漳、卫两河同时发大水,水位漫溢城墙,城沦于水中,淤泥土一丈多深,此城遂成为废墟。而后又迁修于艾家口,即今大名城。
大名府故城曾三次为国都。第一次是五代唐(后唐)的时候,在这里当政的第一个皇帝是李存勖。他是和后梁(亦称朱梁)长期战争中,于公元923年(即后梁末帝龙德二年)4月在魏州(即大名)登上皇帝位的。国号大唐(即后唐),年号同光,建都魏州,都名东京。他以魏州府舍为宫殿取名“兴圣宫”。同时,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把县衙在魏州城里的元城县改名为兴唐县,贵乡县改为广晋县(元城、贵乡两县都是现在的大名县)。那时后唐已有十三个节度、五十个州。当年灭朱梁,从东京(大名)移都洛阳。同光三年(925年)改东京名为邺都。
第二次是北宋宋仁宗时期。公元1042年即宋朝仁宗庆历二年的时候,在宋朝的北方有个强国辽——契丹。他集结重兵于幽、蓟一带,即现在的北京以东蓟县、通县、唐山之处,声言南下攻宋。这个消息,使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惊慌异常。宋朝廷召集东京的文武官员紧急商量对策,有三派不同的意见:一是逃跑派,他们主张避开契丹的锋芒,把京城从汴梁往西迁到洛阳;一是主和派,他们主张派员去契丹求和,无非是割点地、赠点金,讨个和平局面;另一派是吕夷简,他主张迎敌北上,建大名为北京,敌如南犯,就御驾北京亲自指挥抗战,打他个头破血流。仁宗***纳了吕夷简的主张,遂于庆历二年五月把大名建为陪都——北京。 第三次是叛宋降金的被金朝封为藩国大齐皇帝的刘豫。公元十二世纪初,女真从北方强大起来,于公元1125年灭掉了辽国,臣服了西夏。接着又进兵中原,南下攻宋,于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冬,攻破了宋的京城——汴梁。第二年九月俘去宋徽宗与宋钦宗,把宋朝的统治者赶到了长江以南,北宋亡。从此,在我国北方广大土地上建起了一个金朝。为便于他的统治,于1130年(金天会八年)在中原(冀、鲁、豫)地区建立了一个藩国(藩辅),国号大齐,金立叛宋降金的济南知府刘豫为大齐子皇帝,建国都于大名府,都名仍为北京,年号称阜昌,以南宋高宗建炎四年,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为阜昌元年。公元1131年(金天会九年,阜昌二年)刘豫从大名迁都于汴梁,改北京(大名)为北都。公元1137年(金天会十五年,阜昌八年),金废齐国,降刘豫为蜀王,当年徙刘豫家属于临潢(今山东)。刘豫当子皇帝共八年,其中以大名作国都二年,作副都六年。 大名东西两城,是自隋唐中经宋元明清直至本世纪30年代前的冀南及更广地域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除作过三次国都外,自曹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至民国二十一年(1936年)的一千七百多年里,先后还是郡、州、府、路、道、专区的所在地。 五礼记碑原散落在大名县双台村。据河北省文物局鉴定,它是目前已知的全国最大古石碑。碑首为八龙戏珠圆首,碑额正面透雕盘龙,两侧龙头朝下,龙嘴尖长,形象生动逼真,气势非凡,颇具唐代风格。碑额阳面正中是宋徽宗御题篆刻“御制大观五礼之记”双行纵排八个大字,故后人简称“五礼记碑”。碑身两侧为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墨迹,碑阴刻唐“何进滔德政碑”。正面碑文为宋代“五礼之仪”,故又将此碑称为“唐宋碑”。碑座为一硕大的赑屃,虽然头残缺,但仍然看得出雕刻工艺精湛,神态活灵活现。而关于“五礼记碑”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
公元1401年(明洪武三十四年)4月,漳卫漫溢,洪水冲淹大名府城,大碑掩埋地下。公元1548年(嘉靖戌申年)3月,大名府知府顾玉柱发掘此碑,然大碑已断分为9块。从此,这块古巨碑在双台村静静地躺了400多年。双台村人也把它当村神对待。谁家有灾有难,有过不去的坎时,就到古碑前焚烧供奉,膜拜许愿。几百年来古碑已成为双台村的护村使者,成为“镇村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