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关于美食的故事及有趣的事有哪些?
1962年是国家最困难的一年,也是青岛市民难渡的灾害年,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特别苦,一切物品都得凭票购买,就是买斤蔬菜,都需要票。还是上级领导有主意,提前做好了备战备荒的长远打算,下令秋后多***购一些蔬菜当做储备。当时萝卜的价格比较便宜,所以那时就***购了不少萝卜胡萝卜,用赵丽蓉的话说,就是“萝卜开会”啊!
领导指示先把蔬菜委托给公司安排他们贮藏起来,等晚些市民的温饱缺乏保障时拿出来救灾,应急救命。上万斤的蔬菜就储存在坐落于台东的吴家村前,别看吴家村人不大,仅有几十户人家,但那里的人们觉悟高,守纪律。吴家村人虽知道村前存放了大量蔬菜,却没有一个人去挖、去偷的,不得不说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好,人民的思想觉悟也是高。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春天的步伐临近,公司考虑到蔬菜的保存质量,需要将这些贮藏的蔬菜换土翻窖,让它透气保鲜。可难题就来了,这几十个大菜窖,这么大的工作量,只靠公司的职工是完不成这项任务的。公司领导犯了愁,想了又想,最终想到了亲切的人民子弟兵,于是就跑到部队求援,请求连队官兵协助他们完成这项任务。连首长听罢,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公司领导:“没问题,地方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军民一家人,放心吧!我们一定按时到,一定圆满的完成这项任务。”随后向公司领导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公司领导听后十分高兴,也一把握住了首长的手表示感谢。与首长告别后,领导回到公司,组织公司上上下下的所有职工积极参加,军民联手一起干。
第二天早晨,由连首长带队全体人员来到了吴家村蔬菜基地,大家动手把菜窖挖开,把贮藏的蔬菜挖出来,在太阳下晾晒一会儿再放回去,用土埋好,保质保鲜,等急需时供应市民。
部队支援地方劳动,为地方解决困难,每个战士干劲儿十足,心情愉快,不到中午12点钟就完成了任务。怪不得说军民鱼水情,57年前的这件小事,体现的确是军民团结,军民友好,军民心连心!
说一种唐朝时候的奇怪的食物,原材料和烹制方法都很普通,现在也很常见,关键是吃法太特别了,简直是反人类。
这种食物是一种肉汤,名为“不乃羹”,收录在《岭表录异》一书当中。
此书的作者是唐代的刘恂,据说刘恂在唐昭宗时代出任广州司马,在南海居住,写成此书。但《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此书应该是成于五代时期。
刘恂记录的这种“不乃羹”,是交趾(越南)人的一种重要食物,在比较正式的聚会或者应酬时必不可少。
制作的方法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要用到鹿肉、羊肉、鸡肉、猪肉等等,连肉加骨头一起放在一口大锅里去,因为这是一道肉汤,所以锅里一定要多多添水,用大火煮烂。然后把肉和骨头捞出,锅里只留下肉汤,再向汤中加入葱姜等等调料,调好滋味的肉汤盛进大盆中。
到这里一切正常。关键的步骤在下面,就是喝汤的方法太吓人。
喝汤时要用到一只特制的银杓,杓里面大概可以装一升的肉汤,杓子还带着一根细长的嘴。
聚会开始时,装着羹汤和银杓的汤盆最先端上来,大家先要谦让一番,然后从主人开始,拿起装满羹汤的银勺,仰起头,把那根细长的勺嘴***鼻孔中去,慢慢把杓子里的羹汤倒进鼻子里去。
整整一升的羹汤消失在主人的鼻孔中,主人再把银杓传给下一个人,照样是装满羹汤,仰起头,把肉汤顺着鼻孔灌下去。等所有的人全部灌过一遍羹汤,聚会最重要的一道食物算是吃完了,大家这才坐下来,接着吃别的食物。
徽菜臭鲈鱼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安徽的大商人,非常喜欢吃鱼,一次走水路买了鲈鱼处理干净撒上盐腌制一下准备吃,由于路途遥远,颠簸劳累把鲈鱼给忘了,几天以后想起来了,一看鲈鱼已经不太新鲜有点发臭了,扔了吧有点可惜,最爱这一口,就洗洗用油煎制两面金黄,红烧了。用筷子夹一块一尝,美味啊,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鱼,比新鲜的还要好吃。鱼肉经过腌制以后更加细腻成蒜瓣状,鲜香可口,微微有点臭,但是香味更浓,吃上一口简直欲罢不能,从此以后这道菜就传开了,成为徽菜的代表菜。
今年28岁,这辈子最让我忘不了的就是沧州早上路边廉价的美食,售价五块钱的大饼鸡蛋。
我是张家口的,7年前由于个人原因大学毕业只身一人来到沧州这个陌生的城市,11月份的天气寒冷无比,兜里只有可怜的500元,艰难度日。
早上基本是不吃饭的,到了晌午10点左右,才会去路边阿姨的三轮车上买上一套大饼鸡蛋,一张刚酪出来的大饼,表皮还滋滋冒油,然后在铁板上打两个鸡蛋,撒点葱花,香味浓郁扑鼻而来,一些土豆丝放在铁板上,撒上阿姨自制的调料,翻炒,快熟的时候放一点辣椒油,这味道让你闻了就想打喷嚏,并且食欲大增,同时将烤肠一分为二,在铁板上滋滋作响让它热透,散发出它独特的体香。
最终,大饼在底层,鸡蛋在大饼上面,土豆丝和烤肠放在鸡蛋上面,阿姨用她油腻的双手将大饼卷成筒状,放进白色的塑料袋里,这样,一套蛋白质丰富的大饼鸡蛋就做好了。
这套大饼鸡蛋最终让我度过了寒冬,吞进胃里让我热乎乎的感觉像极了爱情💓!
日暮长街吃火锅,家家扶得醉人归。
作为一个地道的四川人,我就来说说四川火锅。
四川火锅的由来:四川火锅最早出现的的时间大约是在清代道光年间,而来源则是起源于长江之滨—酒城泸州小米滩的船工纤夫。
当时,长江边上的船工们跑船常宿于小米滩。停船后即开始生火做饭驱除寒冷,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的炊具就只是一瓦罐,罐中盛水,加入辣椒,花椒,老姜等佐料,再加入各种蔬菜。船工们吃后,觉得美不可言,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的在长江各码头传开了。
重庆是长江水路交通要道,比泸州大很多。这种食俗沿袭而下,传至重庆后,就又有了一番新的变革。当时一些苦力见到这种吃法后,就跑到杀牛场捡一些被扔掉的牛内脏到长江边洗净,切成小块,和船工们一起吃。大家都觉得非常美味,又能填饱肚子又能驱寒。
再后来有人干脆用一挑箩筐,一头放牛杂,小菜,一头放一泥炉子,用一口大铁盆放在炉子上,每天走街串巷的叫卖。直到民国二十三年,才有人把它搬进了小饭店。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火锅日益兴盛,官场要员,金融巨头,商人,记者等都以吃火锅为荣,当然火锅的档次也有了提升,铁盆换成了赤铜的小锅,菜品也更加丰富。当时戴笠就开过一次500人火锅宴,来显示阔绰大方。
四川火锅风味特点
1.鲜香味美
2.口味大众化
3.制作精细
4.用料更广泛
5.乐意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