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皖南传统小吃?
皖南地区三月初三的传统小吃是蒿子粑。
蒿子粑是用蒿子、糯米粉、籼米粉等食材制作而成的,口感软糯,有甜、咸两种口味,咸馅有腊肉炒春笋或腌菜炒小笋子,甜馅则是黑芝麻粉拌糖。蒿子粑可蒸可煎,味道可口,是颇受大家喜爱的时令食物。
三月三美食的来历?
五色糯米饭是壮族人们在三月三必吃的食物之一,也是三月三最为经典的习俗。壮族人喜爱糯米饭,而糯米饭也被当做幸福吉祥的象征,糯米饭除了再三月三会做,而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那么三月三吃糯米饭的由来是什么呢?
有传说是为了祭祀特桂;也有传说是因为三圣母与沉香,但是不管是哪种传说,五色糯米饭的习俗也是传承下来了。
黄帝诞辰: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西王母生日:此说源于道教传说,每年此日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各路神仙都会赴瑶池献礼祝寿,著名的“麻姑献寿”由此产生。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
三月三籺做法?
三月三籺是一道传统的中国南方小吃,制作方法较为简单。以下是三月三籺的一般做法:
### 材料:
- 粘米粉:500克
- 水:适量
- 红糖:适量
- 花生粉或芝麻粉:适量(可选)
### 制作步骤:
“三月三,抽毛尖”,农村流行的这句谚语说的是一种美食,你知道是什么吗?
很美好的回忆哈,在农村有很多和农历三月三有关的谚语,我们老家说的吧,就有三月三***山,三月三茅芽尖等,三月三***山说的是赶庙会,三月三茅芽尖说的就是题主说的谚语三月三,抽毛尖了。
三月三抽毛尖,这里的毛尖可不是说毛尖茶,而是一种野草的花穗,就是茅草的花穗,还是嫩的芽尖还没抽来穗的时候。农历三月初,天气转暖,田间地头的野草野菜开始了繁茂的生长,这个时候,也算是农村吃春芽机会最多的时候。
说起三月三抽毛尖,是很多七零后八零后农村孩子的一项***活动吧,既有了踏青赏春的乐趣,又能在野地里***摘出更多的美食,对于那个零食匮乏的年代,大自然的慷慨馈赠,让我们很解馋。三月的田埂,有很多的茅草,茅草心中间的花穗,刚露出一段,还有一段包裹在叶子里面。
用手指三个指头轻轻一拔,一根细长的毛尖就出来了,一段是青色的,另外一段是没见阳光的白色。拨开毛尖,就露出了***的肉肉,这种花芽很甜,放进嘴巴里稍微的咀嚼,就会很快的化掉,就像棉花糖一样的好吃。
毛芽尖老得很快,今天你不抽来吃,过两天就从茅草里露出头来,就不能再吃了。因此只要有机会有时间,我会抽很多的毛尖回家,手里攒着一把毛尖,就像一把棉花糖一样的稀罕。晚上躺在床上,还心心念念的,吃上几根才会心满意足的睡觉。
过了三月初,毛尖就不能生吃了,不过这种抽穗的毛尖还是有用的。农村人搜集了来晒干,可以作为治疗流鼻血用的药草。另外茅草的根部,有许多可以吃的根须,老家叫甜甜芽的,有种吃甘蔗的味道。
这个当然认识,但是我们这里没有“三月三,抽毛尖”的谚语。在农村70.80后都知道,我们山东叫“嘀咕”。
小时候到春天我们一群小伙伴就去地里拔“嘀咕”,看谁拔的多,这个也是捡嫩的拔,尖上发红有红毛的表示已经老了,没水分不甜不好吃了,嫩的就是那个芽还没钻出来,把那个尖吃了,很甜的。
其实这个毛芽又叫做古迪(音译),炸音,甜棒根,甜草等,是很多农村和田野中常见的植物。它植株很高,叶片锋利,一个不留神就会把手划伤。起先人们是不喜欢它的,它不但占地方,而且还不适合牲畜食用,很多农村会直接用火把它烧没,但是来年春天,它仍在最初的地方随风摇曳。“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说的就是它。其实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白茅针。
不知道跟你们那里的叫法一样不一样,大家可以把你们那里的叫法留言到下方哦!
哈哈,答这个题,明显是暴露年龄的。记得小时候无拘无束的在田野里撒野的时候,玩累了,玩饿了,常常是就地取材,几乎随处都能找到各式各样可吃的野果野草野花,用来充饥解渴。
春日里,阳光正暖,微风不燥,花朵展颜,草木生长,所有的一切都欣欣向荣。儿时的我们常常在“三月三”这个时间段前后去往野外,在草堆里寻找一种可以食用的茅草。小伙伴们会卯着劲的比谁摘得茅草多,等手里握不下了,就会相约着找个地方坐下来,然后一根一根的从茅草中开始抽毛尖。
只需将茅草外层的绿色外皮剥去,就会露出里面白色的嫩条,抽出后就会像棉絮似的展开,这就是毛尖。将它放在嘴里细细的咂巴,能吮吸出丝丝的甜味。如果觉得一根不过瘾,就会多抽几根,然后一齐塞入嘴中。儿时的我们,是不会将毛尖当食物一样吞下肚的,只是在吮尽了它的甜味后就会将其抛弃。但是,在那个平时少有糖果蜜饯吃的年代,单单就这点甜味,就能让我们兴奋上好久了。
而且,想要得到这点甜味,还并没有那么容易。并不是所有在“三月三”这个时间段的茅草,都能抽出有甜味的毛尖的,这还需要足够的经验。因为如果毛尖抽早了,就会因为太嫩而不够甜味;如果抽晚了,那毛尖就会过于绵絮,也缺了甜味。想要得到那丝绵甜的味道,就需要时间不早不晚刚刚好。正所谓是“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不停的观察累积下经验了。
所以那时候,往往是我们一帮年龄稍长些的大孩子抽的毛尖更甜些,而一帮年龄小些的小屁孩们则会屁颠屁颠儿的跟在我们后面,希望我们能分给他们更甜的毛尖……
看到这句话,我想起了童年的生活。其实这句谚语说的是一种植物,也就是毛针。那个时候,我和小伙伴成群结队去田边抽毛尖。那个时候,非常开心,毛尖特别多。当时我们将毛尖抽出来,然后一起找个草垛或者阴凉的地方躺着,然后将毛尖外面那一层绿色的外衣抽去,然后吃掉里面的草芯。那个草芯,如果恰到好处,那么就又嫩又甜,我们吃了一根又一根了。如果过早,就嫩但是没有味道。如果迟了,那就比较硬了。
这就是我对于“三月三,抽毛尖”的理解,这是我们的童年趣事。那个时候,我非常开心,无忧无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