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美食,苏轼的美食成就

huangp1489 29 0
  1. 关于苏东坡的美食?
  2. 苏轼美食的代表作品?
  3. 苏轼美食诗中,你比较喜欢哪首?
  4. 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美食家?

关于苏东坡的美食

苏东坡是一代文豪,大政治家,独领***的诗人,有着才藻艳逸的佳作,除了这些身份,他还是一枚地道的吃货,发明了“东坡系”菜品,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鱼、东坡泡菜、东坡皮蛋

"庭松偃盖如醉,夏雨新凉似秋。有客高吟拥鼻,无人共吃馒头。"(馒头)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徐州特产,蝴蝶馓子)

苏轼的美食,苏轼的美食成就-第1张图片-奥迈旅行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土人顿顿食署芋,荐以薰鼠烧蝙蝠。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老鼠,蝙蝠)

苏轼美食的代表作品?

最能代表苏轼美食的应是红烧肉,现在无论家常菜谱中还是宴请宾客的高级宴会中都会出现红烧肉这道菜,它以味醇支浓,肥而不腻的口感俘获了大众和百姓的心,这样一道人尽皆知,***都爱的菜肴,而且容易烹饪,不愧苏轼发明多样美食中的最代表作。

苏轼美食诗中,你比较喜欢哪首?

《食荔枝》:

苏轼的美食,苏轼的美食成就-第2张图片-奥迈旅行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食荔枝》是苏轼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惠州。仕途坎坷,想避世遁俗。正处出世入世两难心境之中,但比初贬黄州时,已能能善谋自存。此时苏轼体察风物,流连风景,对岭南产生深深热爱之情。

苏轼的美食,苏轼的美食成就-第3张图片-奥迈旅行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首句:罗浮山下四时都是春天,卢橘、(东坡诗中指枇杷)杨梅、荔枝,天天都有新鲜的。在阳光照耀下,果园里果树味道,在空气中蔓延开来,混合一丝水果香气。“杨梅次递新”,吃完了枇杷吃杨梅。杨梅红似火,荔枝像灯笼。

“日淡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永远都做岭南人。诗人流连岭南佳果,表现出喜悦和旷达心境,对岭南产生深深热爱、留恋之情。杨梅是“星郎驾火云”;荔枝是“玉女含冰雪”。

结尾二句直抒胸臆,诗人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

我喜欢的有,一,(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

原诗,新春阶下笋茅生,厨里霜虀倒旧罂,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

二,(试院煎菜)

原诗,蟹眼巳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东坡八首(其三)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苏轼,虽然一生坎坷,但是苏大诗人无论是被贬何时何地何处,均留下了许多关于美食的诗词,如:《惠崇春江晚景其一》的蒌蒿芦芽及河豚。又如:《老饕赋》中的蛤蟹以及樱桃蜜杏仁浆。再如:吃野鸡时写的《野雉》诗,吃鳊鱼时写的《鳊鱼》诗,吃竹笋时写的《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吃蟹时写的《丁公默送蝤蛑》,甚至是一碗粥也要入诗:《豆粥》,今人记忆尤新的,还应是《猪肉颂》,这首诗恐怕是记得的人不多,但是,"东坡肉"应该是令人垂涎三尺了!

鉴于诗人关于美食的诗词很多,在此,仅介绍一首《新城道中》,此诗是诗人在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由富阳至新城途中所写。诗中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风和日丽的春日郊野的景象,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共二首,此为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

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

煮芹烧笋饷春耕。"

苏轼不仅是个诗人,也是个美食家。他写了不少关于美食的诗,最喜欢那首《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词里不仅有美食,还有美景;末句更是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

原诗下面有个小序: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这就大致地交代出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1084年,苏轼要从谪贬地黄州转往汝州,途中路过安徽泗州,一个叫刘倩叔的朋友陪苏轼游玩,并且招待他吃饭。

游的哪里呢?

南山。在泗州东南,大书法家、画家米芾笔下的“淮北第一山”,也算是当地旅游胜地了。

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自笑平生为口忙”这句诗倒是将我们的人生刻画的淋漓尽致。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食粮,我们终其一生都是为它奔波呀!

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美食家?

看了一下,前面已经有朋友提到了苏东坡、袁枚等人,我再补充几个。

第一个是唐代的宰相段文昌,也就是段成式的父亲。

段文昌是贵族子弟,一生富贵,自己又特别讲究吃,家里的厨房外面挂着一块“炼珍堂”的匾,如果外出,也带着厨师和厨具,称为“行珍馆”。

段文昌身边还有一个女厨师,为他服务了四十年,被称为“膳祖”,培养了许多的徒弟。据说,段文昌总结膳祖的手艺,写成了一本书,可惜没有传下来。他的儿子段成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对饮食也极有研究,他在《酉阳杂俎》中就有不少关于唐代美食的记载。

第二,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

和苏东坡一样,黄庭坚也是个馋人,也贪酒,自称发明了一种醒酒的美食,名为“醒酒冰”,也就是肉冻。当然,他的说法是有自我吹捧的嫌疑。

黄庭坚是江西人,最爱吃糟姜,又喜欢吃生鱼脍,当然还有螃蟹。

做为吃货,黄庭坚最难得的是,留下了许多与美食相关的诗文,使我们今天还能通过文字来猜想宋代人的饮食喜好。

第三,是清末明初文学家冒襄,也就是董小宛的丈夫。

冒襄吃过的许多美食,都出自董小宛之手,比如西瓜膏、花露水、泡菜、腐乳之类,另外还有火肉、风鱼。基本上都是董小宛负责制作,冒襄负责品尝,点评,再写到自己的文章里,无比惬意。

光从吃蟹这件事,就可以找出古人一票美食家。

对蟹的痴迷,谁也比不过明末清初的文人李渔。秋天在他心中是“蟹秋”。李渔形容螃蟹“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赞其是名符其实的“天下第一味”,“合山珍海错而较之,当居第一,不独冠乎水族而已。”

当时蟹价昂贵,李渔家中并不宽裕,于是每年在螃蟹还未到上市时令前,便早早储钱相待。家人都笑其以蟹为命,呼其钱为“买命钱”。

肥蟹当前,历来为中国文人所信奉的“君子远庖厨”也立刻被抛诸脑后。古人为一口蟹鲜,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元朝画家倪瓒专坚持毛蟹和海蟹做法不同。前者应用生姜桂皮紫苏和盐同煮,水一开,翻个身,再一开,就能吃了。海蟹则是一煮到变色就捞出来,取出蟹脚和蟹身中肉,蟹黄蟹膏另置一处。而后蟹肉码于蟹壳之中,撒上搅拌在一起的蛋黄与蜂蜜;再铺蟹黄蟹膏,上屉略蒸至鸡蛋刚凝固,便可取食,鲜美至极。

清代美食家袁枚主张烹蟹“以淡盐汤煮为最好”;文人顾仲则喜调料,“活蟹入锅,未免炮烙之惨。宜以淡酒入盆,略加水及椒盐、白糖、姜、葱汁、菊花叶汁等搅匀入蟹,令其饮醉而不动,方取入锅。置蟹蒸之,则味足矣。”

宋代傅肱,为食蟹写过一本《蟹经》;后高似孙在其基础之上再编《蟹谱》。从这两本专门的食谱笔记中,可以窥得古人对吃蟹这件事,已经是精巧至学术的地步了。

其中介绍到各种各样的烹蟹方法,比如“蟹生”,将生蟹剁碎,以麻油熬熟,并草果、茴香、砂仁、花椒、水姜、胡椒俱为末,再加葱、盐、醋共十味,入蟹内拌匀,即时食用;比如“醉蟹”,用糟、醋、酒酱各一碗,根据蟹的多少决定加盐腌。或者按酒七、醋三、盐二的比例腌制;

李渔。

李渔是17世纪后半叶中国文坛上的一位“怪杰”,他多才多艺,无论是史学、戏曲、***,还是园林、饮食、服饰、养生,都有自己独到见解;他特立独行,组织家庭戏班,侧身俳优,自写自演;他深受普通百姓欢迎,却不容于正统文人。自清代以来,李渔一直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甚至长期被排斥,直到近代,人们才开始正视其伟大成就,但是一般人多注意他的文学戏曲作品,称赞他是杰出的***作家、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这对李渔来说当然是当之无愧的;但实际上,李渔也是以为生活达人,无论是园林建筑、家居设计、文玩器物还是梳妆打扮,***养生,他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他还是一位美食家和饮食理论家,在其所著《闲情偶寄·饮馔部》中所展现出来的对饮食的喜好和独到见解,至今仍为后人所推崇。

兰溪市博物馆内的李渔像

从现存的李渔著作中来看,李渔的饮食思想集中体现在《闲情偶寄》的《饮馔部》中,《颐养部》和《器玩部》也分别对饮食养生和饮食器皿有所涉及。从这些有关饮食的论述文字可以把李渔的饮食思想归纳为“尚节俭、近自然、鄙肉食、鲜本味、巧烹调、重养生、美器物”七大核心内容,系统地展现了李渔饮食思想的各个方面。

张静庐点校、郁达夫题签的“中国文学珍本丛书”本《闲情偶寄》

以当下回顾历史的眼光来看,李渔之所以能形成如此系统、集中的饮食思想论述,与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从宏观的时代背景而言,李渔的一生恰逢明清易代之际,明代中晚期开始蔓延起来的奢侈饮食风气和个性解放思潮发展到极致,士人们争相追求一种高度精致的饮食生活。从其个***生经历来分析,李渔以“高等食客”的身份长期“游食”于富豪显贵门下,借此得以跻身上层社会的豪奢宴饮场合,这种经历既给了他研究饮食必备的物质基础,也促使他要对饮食生活有更雅趣、精致的研究,迎合上层社会的精神需求,并且时不时以一些“奇谈怪论”来引人侧目。

与历史上的很多所谓文人美食家不同,李渔是一个严肃的饮食理论家,他的饮食思想不但批判性地继承发展了历代前贤的饮食思想,同时也对以“食圣”袁枚为主要代表清代饮食理论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在整个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中,李渔在其中起着复古启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BY YJS

标签: 李渔 饮食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