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覆灭,曾国藩为何没有乘机称帝呢?
曾国藩是清末四大中兴名臣之首,他出生在地主家庭。道光十二年(1832年)21岁的曾国藩考取秀才。23岁时参加了湖南乡试,考中第三十六名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进京赶考成功登第,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曾国藩走上了仕途。同时有幸成了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由于天赋和恩师的提拨,曾国藩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最后升任内阁学士加兵部侍郎之职。
据说曾国藩一生下来就有异象,当时生曾国藩时,他的爷爷曾玉屏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大蟒,自空中蜿蜒而下,昂首蹲踞,鳞甲灿烂。这时老人惊醒了,正在这个时候,家人报喜说他老人家添了曾孙。原来是儿子曾麟书的夫人***生了一个胖小子。
曾国藩终身患牛皮癣,每天两只手抓搔,必脱下一把皮屑,他的相貌,端庄注视,张爪刮须,人们说他像一个癞龙。
话说到了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义军很快席卷了半个中国。当时清***急于寻求力量抗衡太平军,清八骑子弟兵,早已被***磨去了当初剽悍的作风。曾国藩见机行事,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关系,建立了一只地方团练——湘军。曾国藩成了这只军队的统帅。慈禧后来“猴子摘桃,”授曾国藩两广总督,并赏戴双眼花翎,太子太保,一等侯爵。
从咸丰三年(1854年)成立湘军,到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期间经过了十年的血雨腥风,曾国藩极大打击了太平天国的势力。到了1864年7月,南京城破,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我觉的曾国蕃没有称帝有三个方面原因:忠君报国思想、条件不成熟和为了统一。
1.曾国藩在战争期间,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写过许多家书,这就是曾国藩家书,也就是一些来信,信中唠叨的是“立德、立功、立言”三种思想,也就是说,他自己不但做到“仁、智、礼、义、信”,还要求兄弟姐妹也要做到,这就是为什么曾国荃可以***战利品,而没有造反思想的原因。
曾的所谓忠君很大一部分程度是因为实力不足,1、曾国藩虽然是大帅 但是军权还是握在弟弟曾国荃手里,所谓烛光斧影了解一下?宋太宗怎么对待太祖后代的?2、不灭太平天国不足以称帝,刚灭太平天国朝廷就把僧格林吣的大军放到了北边,其用意如何,你猜?3、太平天国灭后,湘军发了大财,那些人当兵只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卖命的,现在个个富家翁谁还陪你造反玩?4、就算以上条件都无视,你也成功登上了皇位,那么洋老爷那边怎么办?你以为你能关起门来当土皇帝?石敬塘的下场了解一下?最后,当忠臣才是最明智的,五千年的最后半个圣人了解一下?
天时地理人和都不占,造反几乎没有胜算,曾国藩思维缜密,做事谨慎,看问题比较准确,所以他不会称帝。
不占天时。朝廷昏庸无道,百姓水深火热,人民都憋足了劲要推翻旧***,建立新***,正所谓“天下苦秦久矣!”,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这时才是造反的最好时机。
曾国藩的湘军攻克天京,平定太平天国运动,这时的大清主要矛盾在于抵抗列强入侵,有识之士都在寻求救国的真理。按照历史的规律,太平天国这样大规模农民起义后,旧***很快就会灭亡,大清朝在太平天国运动后,继续享国48年,这不是慈禧多有能力,是列强入侵,国内矛盾转移救了大清。
这时抵抗外族侵略,救国于危难才是天时,才会有更多人支持。曾国藩要称帝,就是搞内斗,和太平天国一样不合时宜,***得而诛之。
不占地利。曾国藩的根据地在江南,而江南是列强侵略的重灾区。曾国藩占据江南,和列强直接接触,不抗击人民反对,抗击四面受敌。如果大清朝割地赔款,与洋人勾结共同对付曾国藩,那他的日子会相当难受。
不占人和。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维护的是大清的统治,太平天国被灭,你突然开始反清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当着大清朝的官,领着大清朝的俸禄,造大清朝的反,这不合做人的道理,有识之士有几个愿意跟你干。
出师要有名,出尔反尔,无法自圆其说。因为拳头硬了就造反,你曾国藩想当皇帝,谁不想当皇帝,左宗棠也想当,李鸿章更想当,接下来必然是军阀割据。
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想造反不是胡闹吗?曾国藩不造反成了半个圣人,要是造反基本就是失败,败了全家被杀。这就是选择的结果。
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后,没有称帝,与曾国藩自身的忠君思想、清廷的实力还很强大、湘军内部矛盾重重有很大的关系。
曾国藩自小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讲究的是忠君爱国,报效祖国。曾国藩走的也是读书、入仕的道路,而且在仕途前10年,从一个小小的翰林院编修晋升到五部侍郎,已经蒙受了天大的皇恩,曾家的利益已经和清廷的利益紧紧绑在一起。曾国藩在思想上已经深深打下了忠君爱国的烙印,清剿太平天国运动前期进展得很不顺利,后面两三年才快速崛起,思想上不大可能转换那么快。
曾国藩向来教育家人、下属忠君爱国,十分看重自己的形象,现在突然要造反称帝,面对天下百姓的滔滔骂声,心理上也接受不了。
一、虽然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前夕,清廷又遭到了第二次***战争的惨败,但手中的实力仍然不可小觑。
1、军事上,曾国藩只是控制了长江下游地区,在长江中游,驻扎着湖广总督官文率领的一支军队,官文素与曾国藩有嫌隙;在北边的淮河流域,清廷支柱僧格林沁率领的精锐在一旁监视;湘军攻占天京后,大肆烧杀抢掠,抢得财物的湘军士兵思乡心切,战斗力已经不怎么强了,如果造反的话,估计只有挨打的份。
2、经济上,湘军的军费开支主要依赖江西、湖南、四川、广东等省,曾国藩长期募捐,与这些省份的督抚关系一向不怎么好,总是能拖就拖,朝廷一声令下,随时可以断湘军的粮饷。湘军是靠高薪来招士兵的,缺乏财力的供给,与土匪差不多,难成大事。
二、驻扎上海、长江沿线的洋人支持清廷,反对曾国藩独立
曾国藩,晚清忠臣,随着太平天国势力越来越大,曾国藩也被派往家乡负责操办团练事宜。
当时的曾国藩,其实完全不需要慈禧授予官职,曾国藩在1864年以后,手握三十万湘军部队,而从属于湘军的附属势力就更多了,曾国藩虽然手中能够动用的只有区区十几万人,但这可都是精锐势力,当时的清庭,决计无法抵御几十万湘军的共同攻击。
曾国藩拥有推翻清庭的势力,而其部下更是多次劝谏曾国藩称帝。
湘军上下近百位高级将领共同***,希望能够让曾国藩称帝,当时长江流域数个省份也都在曾国藩的控制之下,无论是大势,民心,曾国藩都占据了优势,太平天国可以将清庭步步紧逼,为何湘军却不能呢?
若是以大义压人,实在是不公平,虽然曾国藩为满清重臣,但这并不代表曾国藩必须对清庭忠心耿耿,更何况当时的清庭,早已昏庸无比,***透顶,天下在清庭手下只可能一步一步被西方蚕食。
看起来,曾国藩称帝的确是大势所趋。
但事实上,曾国藩虽然手握湘军,但湘军内部可并不团结,首先的问题就是李鸿章,湘军并不单单属于曾国藩一人,而是分属不同派系,李鸿章手握淮军,虽然可能比不上湘军,但绝对会成为湘军的一大阻力。
曾国藩即使是与清庭反目,最终的结果也不一定会是成功,慈禧早已经想过如何制衡湘军,留下了后手。
***使没有李鸿章,湘军也并非掌握在曾国藩一个人手中,曾国藩如果以一己之力平定整个湘军内部的混乱?
其次,曾国藩本就名声不错,更是被誉为古今第一完人,像反叛清庭称帝这样的事情,看起来风光无比,却会微曾国藩留下人生污点,曾国藩本不需要再做什么,手握湘军的他早已是实际上的土皇帝,曾国藩为何要丢了名声,去争夺一个早已拥有的东西?